台南市東區簡介.jpg (6794 bytes)

一、區名釋義:

    本區位於本市東南方,日據時期,係由竹園,東門二區改編而成,今仍以沿用原名,東鄰台南縣仁德鄉,西與中、南二區接壞,南與台南縣牛稠子毗鄰,北與北區相連,在日據時期,本區純位於本市東部,故命名東區。於民國卅五年將安順庄(劃入本市後,使本區位置趨於東南,但仍命名東區。

二、區政治沿革:

    日據時期全市劃分十八個管制區,本區乃由十八個管制區中的東門,竹園二區全部及開山,昭和二區的一部份,於民卅四年七月合編為東區,在東門路彌陀寺內設立區事務所,由當時市役所派桶口三雄任區長,蔡愛仁,松嶺賀祐任副區長,是為東區設區之始,當時全區劃分十九町內會一七三班,各町內會置會長一人,各班設世話役一名推行區務。

    光復初期改為自治區但區界依舊
    ,由市政府派蘇丁受任區長,曾洪賜,葉禾田二氏任副區長。至民國卅五年四月成立區民代表會,區長副區長均由該會選舉產生,全市行政區域重行調整,將中區郡王、開山、大埔及南區法華、五妃、公明等六里併入本區,為便於推行區務,將所址遷設於開山路延平郡王祠內。同年十月辦理第一屆區長,副區長選舉,由曾洪賜當說區長,韓浩川當選副區長。民國卅七年三月繼將南區大林、竹溪二里併入本區,全區共轄廿八里二四0鄰。

    鄰,面積二二、0二七一平方公里。同年十一月辦理第二屆區長,副區長改選,仍由曾韓二氏蟬聯。民國卅九年九月本省施行地方自治,同年十一月經全區公民投票選舉,由曾洪賜蟬聯主持區政。

    民國四十二年底市行政區域改編,將竹溪、五妃二里改隸南區,大廟里自四維街以北改隸北區,改編後面積為二0、七七四0八平方公里,轄廿六里,二三五鄰。至四十九年二月因省轄市區公所非法人,於同年三月一日區長改為委派,仍為曾洪賜出任,至民國五十一年六月曾氏奉調市府秘書,遺缺由林朝源繼任。民國五十三年三月因市府整頓名勝古蹟,將所址遷往衛民街一號,同年十二月林氏奉調市府遺缺由秘書李輝宗兼代,五十四年六月一日曾洪賜復奉派出任區長。

    民國五十六年將已逾千戶之大福、後甲二里劃分為六里,新增忠孝、崇誨、中興、復國四里,調整後轄三十四八三鄰。民國六十一年二月將路東劃分為東、大興二里,將小東劃分為小東、大學二里,劃分後轄卅二里五九七鄰。民國六十二年九月將前鋒、大林、大福各劃分為二里,增加育樂、大忠、大德三里,轄卅五里六三八鄰。

    民國六十三年七月將德高里劃分為德高、大智、仁和三里,將後甲劃分為後甲、東光二里,將東安劃分為東安,新東二里調整後增加四里共轄卅九里六五二鄰。民國六十七年將虎尾里劃分為虎尾、富強二里
    ,使轄里增加為四十里六六四鄰。由於人口激增兼之原有辦公廳舍老舊,無法容納,乃由市府在第四期重劃區內撥用機關用地四二六興建新廳舍,於六十八年六月竣工,遷入崇學路一00號現址。

    民國七十年三月復將虎尾里劃分為虎尾、自強二里
    ,將崇誨、衛國二里。調整後使轄里增為四十二里九一二鄰。同年五月區長曾洪賜奉令退休,遺缺市府派王甲辰接任迄今。

    民國七十一年四月市府全調整行政區域,將轄郡王、法華、小南、川西、開山等五里改隸中區,將大林,新生、大恩、大忠等四里改隸南區,將北區所轄公正、北門二里一部份改隸本區,調整後總面積為一四、四六八0平方公里,轄卅三里七六四鄰。

    同年八月奉准將千戶以上之德高里劃分為德高、崇善、崇學三里,東光劃分為東光、莊敬、裕農三里,富強劃分為富強、富裕二里,忠孝劃分為忠孝、崇明二里,仁和劃分為仁和、和平二里,劃分後計增加七里共轄四0里八二九鄰。

三、境界面積:

    本區東、南兩面鄰台南縣,均以縣市界為界,西以北門路為界與北區相鄰,以博愛路,復興路與中區交界,以大同路為界與南區連接。北以小東路為界與北區相鄰。

四、行政區域:

    全區計轄大廟、圍下、前鋒、泉北、虎尾、小東、德高、龍山、泉南、圍上、中西、府宅、川東、東安、後甲、關聖、大福、路東、忠孝、崇誨、中興、復國、大學、大興、育樂、大德、仁和、大智、新東、東光、富強、自強、崇善、崇學、莊敬、裕農、富裕、崇明、和平、衛國等四0里。

五、自然環境:

    本區地勢平坦,東北較高,西南較低,光復初期大部份為農田,後因國立成功大學的設立及竹篙厝,虎尾寮劃為工業區後,人口遽增,政府並於民六十六年將竹篙厝段三0四公頃開發為第四重劃區,公共設施完善,為理想的住宅區。

六、交通狀況:

    本區交通極為方便,鐵路,公路總站皆為本區所轄,東門路,富強路乃本市通往高速公路孔道,中華路,大同路貫穿,近年新闢林森一、二路,長榮路,東寧路東,西段次第完成,轄內大小巷路均為柏油路面,交通便利。